【汪宜儒/台北報導】

在經典老歌〈港都夜雨〉、〈思慕的人〉樂音中,歡喜扮戲團中一群年屆花甲的演員,將以活潑歡樂的歌舞,演繹出台灣劇場史上第一部舞台劇本《高砂館》。導演彭雅玲說「這將是劇場版的《海角七號》,在資深演員的輕歌慢舞與談笑對話間,帶領觀眾體現那個年代的台灣記憶。」

《高砂館》是日治時期劇作家林摶秋的第一本原創劇本,於一九四三年四月發表於《台灣文學》雜誌,在目前所知早期劇本中,也是歷史最悠久的一部。
  
歡喜扮戲團 花甲演員幽默演出

內容描述一九三七年中日事變發生,日本人從中國撤退時,發生在基隆港旅店「高砂館」中小人物的故事。有旅店主人等待兒子、女孩等待戀人自中國返家,以及渡輪舵手追求發展、廣東旅客的愛戀等情節。

歡喜扮戲團由甫獲客家貢獻獎的彭雅玲和一群熱愛演戲、平均六十五歲的資深演員共同創立,過去專長以口述歷史的方式演出舞台劇,這回應兩廳院之邀在「藝象台灣」系列中演出六十五年前的《高砂館 》。彭雅玲說,「剛拿到劇本時,讀來真有些痛苦,畢竟是那樣遠以前的故事,會有種難以貼近的感受,好幾次想在原創劇本上大改特改。」

後來,她發現劇中人物赴中國從軍、在台灣打拼求發展的過程,和自己祖父的際遇極為相似,「我的祖父在那樣的年代,就是去花蓮求發展,而祖父的兄弟則前往中國從軍,因為有了這個連結,我感覺這劇本跟我親近了,也越讀越愛。加上不想輕易更改前輩林摶秋的劇本,這次的《高砂館》仍維持原劇本中一幕四場的演出形式。」
  
六十五年前 台灣首部舞台劇本
  
不過,為了讓觀眾能更輕鬆進入哀淒幽悶的日治時代台灣,彭雅玲運用了這群歐吉桑、歐巴桑演員樂天知命的特質,輔以輕慢台語老歌的風情,用說唱輕舞又帶點誇張的演出方式,賦予劇中苦悶人物活力。她表示,「運用大量一九三○、四○年代的音樂,是想讓整部戲不再那樣悲情,雖然那些老歌的歌詞也很悲苦,但其實那曲調都是節奏明快的,這同時也是我導演這部戲的基調:以歡笑輕鬆搬演哀愁苦悶。」

此外,在劇本中極為抽象的情緒,包括思念、等待、苦悶,彭雅玲將其轉化得更為現代感、現實感。「譬如女孩等待戀人的思念過程,我就以女孩手中越織越長的毛線為代表;至於大船進港,礙於場地限制,我設計了一個小孩撕日曆、摺紙船,在每個有船進港的日子放在碼頭邊。」由歡喜扮戲團所演出的《高砂館》,將從十月十七日開始,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進行連續三天、四場的演出。

(《中國時報》97.10.1,A12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lingp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